信用卡

信用卡客户信息遭泄露见怪不怪

  监督规定,商业银行未经客户授权,不得将客户相关信息用于本行信用卡业务以外的其他用途。摄影张衡年

  近日,一则关于“信用卡客户信息泄露,2分钱就能买一条”的新闻被聚焦,事实上,据记者了解,这种信息泄露早就是市场潜规则,办卡人姓名、电话、地址、工作单位、开户行等完整隐私的信用卡开户数据不仅在不同行业之间暗箱交易,还会在网络上公开贩卖,而在银行内部进行“二次销售”更是司空见惯。

  优质客户被二次销售

  众所周知,持卡人在申请信用卡的时候,都需要填写个人收入,收入达到一定标准后银行才会批卡。“这一类有稳定收入,信用记录良好的持卡人,通常都是银行认定的优质客户,而每家银行都有代销保险和理财产品的任务,这些信用卡优质客户往往就成了各金融机构眼中的“香饽饽”,不少持卡人都曾经接到过自己发卡银行保险部门打来推销保险产品的电话。”某旗下拥有银行、保险等多块牌子的金融军团内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实际上,根据《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商业银行未经客户授权,不得将客户相关信息用于本行信用卡业务以外的其他用途。

  银行办卡员泄露信息

  记者了解到,目前银行泄露持卡人信息主要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分支行在提交办卡申请表时的信息泄露。由于通过银行柜台申请办卡,申请人的个人信息都要经过支行、分行、信用卡中心等多个环节提交,环节越多,接触到客户信息的人也就越多,一些银行对于员工管理不严,导致这些接触个人信息的员工将客户信息卖给他人谋利。另一种情况则是办卡员之间的信息泄露。据记者调查,银行专门办卡的办卡员由于每个月的办卡任务繁重,为了完成任务,不少银行办卡员将客户信息互相交换或买卖。

  网络“黑市”泄露信息

  记者发现,在微信及一些电子商务平台,“电话销售交流圈”“销售行业资料群”大量存在。有“信息贩子”告诉记者,信息可以“按地区定制,先试用后付款”。此外,根据个人信息“品质”的不同,价格也分为“三六九等”,每条价格从2分钱到5元钱不等。“例如,最新信用卡开户数据按照0.5元一条出售;已经出售过一次的二手数据,可以便宜到0.35元每条;部分高端客户如金卡、白金卡持卡人信息每条售价则高达5元。”

  该信息贩子透露,这些信息的主要购买者是贵金属、信托等理财机构的电话销售人员。“越是没怎么被打过的电话信息价格越高。”

  而这种借助网络聊天、支付工具的方式,买家从下单到得到这些信息,交易全程仅需数分钟。

  专家建议

  尽量减少申请环节

  对于信用卡申请人来说,要想减少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华明认为,还要减少申请环节,最好不要通过办卡员或是柜台申请,直接通过银行官网或银行授权的网络将自己的申请信息递交给发卡银行的信用卡中心。“这样一方面接触到申请人信息的人大大减少,另一方面减少纸质信息的留存,能更好地保障申请人的个人信息安全。”银率网分析师华明建议。

  相关提醒

  警惕“共享个人信息”入合同不起眼处

  “现在办理信用卡的合同基本都是各银行自己的版本,没有统一的格式合同。合同中银行是否要做信息保密承诺以及如何利用客户信息,目前尚无任何规定。”上述金融军团内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事实上,与保险、超市、网站等合作方“共享个人信息”等字样往往置于合同不起眼位置。“信用卡申领合同的条款上百条,内容晦涩,而且你想办信用卡,不管什么条款,就只能签字同意。而且,办卡时填写的表格密密麻麻,申请人很难仔细看过每一条条款。”该人士称。

  有关专家指出,商业银行及目前处于信息保护“灰色地带”的种种信用卡合作机构,都应对客户的信息安全负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