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

僵尸信用卡调查:银行浪费资金成本高达数百亿

  分析人士指出,除了合理发卡、降低费用等方式,提升活卡率最核心的办法还是银行加强差异化服务,提升内在竞争力。此外,与移动互联网消费金融相结合,推陈出新也是破解信用卡活卡率的一条出路。

  提起银行卡,大家都不陌生。只要你持有效证件,到银行柜面办理,就能很快拥有一张银行卡。但办了卡,持卡人却长期闲置不用而使卡处于休眠状态,顾名思义,也就成了“休眠卡”,或者“僵尸卡”。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普通人办卡的原因五花八门,有工资卡、房贷卡,有熟人安排办的“人情”卡,还有专门购物消费的银行卡,然而相当一部分银行卡很少使用或从未用过。

  “我们也不想办那么多的银行卡,但实属无奈,工资、房贷、水电费等在划转时,肯定不会放在一张卡上的,要是再遇到工作变动、买卖交易等情况出现,势必又会增添银行卡,其实,有些卡我们使用的频率不高甚至根本就没有使用,也没有想过要去进行销户,都想着万一要用的时候,省得再去办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休眠卡”持有者道出了这样的心声。

  事实上,近年来,针对银行卡的收费政策不断出台,如一张闲置的借记银行卡卡中余额低于一定数额时,每年就要支付至少10元的年费和12元的小额账户管理费。

  休眠的借记卡产生的费用看来不是很多,但对于不常使用的信用卡给持卡人带来的费用可能会出乎人们的意料。按照国际惯例,信用卡通常都要收取年费。目前,国内各家银行对办理信用卡的客户,第一年多数免收年费,第二年开始收取数额不等的年费(有的银行规定,信用卡刷满一定次数,可以免收年费)。如招商银行的普通信用卡年费是100元,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对激活后长期不使用的信用卡都要收取年费。

  值得注意的是,“休眠卡”除了增加持卡人的理财成本外,还有可能伤及个人信用。IT程序员刘宇告诉记者,他有一次信用污点就是因为“休眠卡”。

  “上大学时,我和同学一起办了张信用卡,但很少使用。去年买房贷款时,银行说我有信用污点,不能办理房贷业务,查阅相关信息后发现,原来是上大学时办的信用卡欠了年费。”所幸通过还款和恢复信用,刘宇顺利地贷到款,没有对其造成更大的影响。

  工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工作人员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建议,申请人、持卡人要充分了解所选用的银行卡功能、使用方法、收费项目、收费标准、适用利率及计算公式等信息,并索取信用卡领用合约妥善保管。同时,要及时清理手中的“休眠卡”,否则个人信用就会产生不良记录,直接影响到贷款的审批。

  信用卡变“休眠卡”

  在全民进入“刷卡”时代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广大年轻人,已经习惯用银行卡取代现金消费。不过,记者调查发现,随着办卡及用卡次数的增多,很多人的借记卡或信用卡长期处于休眠状态。

  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的白领孙萌被自己的信用报告吓了一跳,上面显示其名下信用卡账户竟然多达11个。“我一直用的只有招商银行和工商银行两张信用卡,从未注意过自己居然办过这么多卡。”

  据孙萌回忆,她的第一张信用卡是在南京上大学时办理的。后来,在银行工作的同学、朋友多次找孙萌,希望她能办张信用卡,帮忙完成发卡“任务”。

  “办卡时说,只要不激活就不收年费,所以我陆陆续续办理了几张信用卡,具体是多少张,我也不记得了。”孙萌说,在朋友的指导下,

  最近查看了个人信用报告,着实让她吃了一惊。

  “银行每年的收费标准都在变,会不会因此规则改变,导致个人信用报告上产生不良记录?”面对信用报告上多个信用账户记录,孙萌一脸茫然。

  “只要信用卡申请被银行批准了,卡片发了,即使没激活,也会出现在持卡人的信用报告里。”工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用户也不用过分担心,自2009年开始,按照银监会规定,未经持卡人授权,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用卡激活前,不得扣收任何费用,普通信用卡没有开通是不收年费的,不会影响信用记录。

  不过,记者在随后采访中了解到,虽然有此规定,但个别银行的某些特种信用卡,不管是否激活,一旦持卡人签字确认,银行就会收取年费,如此一来,持卡人很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出现拖欠信用卡年费的信用记录。

  值得注意的是,“休眠卡”自行销户后,大部分银行是不会主动通知持卡人的。一些大的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发卡量很大,“休眠卡”的存在给银行带来了诸多烦恼。比如,“休眠卡”长期不动,却占用了银行大量的网络资源,而且银行系统要定期给“休眠卡”自动计息,久而久之,会给银行的网络系统带来巨大负担,也加大了银行的管理难度,更重要的是无法为银行带来任何收益。

  业内相关调查显示,即使是较为宽裕的消费群体,也仅有31.3%的人每周刷卡消费一次或一次以上,收入相对较低的消费群体刷卡消费的频次就更低,“休眠卡”客户大有人在。

  近期,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4)》指出,过去一年,我国银行信用卡活卡率仅为58.7%。另有数据显示,2011-2013年信用卡活卡率分别为53.3%、56.1%、57.8%。这意味着连续四年,国内银行发出的信用卡活卡率低于及格线,其中超过四成处于休眠状态。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直言,这都是银行过度营销造成的后果。“现在这个活卡比例算高了,以前更低。”郭田勇补充说道,很多人的金融意识不强,有的被忽悠着就申请信用卡了。

  据悉,银行为了吸引客户办理信用卡,通常会准备精美的赠礼。冲着礼品去的人不在少数,很多人拿到礼品就销卡。银行这种营销手段,不仅增加了自身成本,同时拉低了活卡率。“信用卡靠规模盈利,致使银行开启疯狂发卡模式。”银行业分析师李勇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银行首先要做的就是停止滥发卡,既能有效降低卡的成本和营销等费用,又可提升活卡率。

  除了合理发卡、降低费用等方式,提升活卡率最核心的办法还是银行加强差异化服务,提升内在竞争力。

  7月9日晚上,中信银行发布公告称,拟由中信银行和中信银行子公司出资共同设立中信信用卡公司,即把信用卡部门拆分出去,成立信用卡子公司。分拆后,中信信用卡将探索按照市场价定价及进行拥抱互联网等改革。

  对此,李勇认为,中信这一动作“走在市场前面”。他表示,目前各行的信用卡部门都不怎么盈利,有些更是“赔本赚吆喝”。信用卡部门拆分出去,业务上可以更独立,也可以做得更专业,这就可能提升竞争力,实际上就是一种差异化服务的体现。

  PK电商赊销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购物还花自己的钱?似乎有点过时了。

  6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放开市场准入,将原先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审批权下放到省级部门,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成熟一家、批准一家。

  其实,消费金融是指消费金融公司向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方式。这类服务多针对房产、汽车这类个人耐用消费品,也包括一般消费品。其优点是:小额、分散、无担保、审批速度快等。缺点是,对借款一方来说风险较大。这类业务通常针对在银行申请不到信用卡,或是能申请到但额度较低的群体。

  本质上来看,发展消费金融,其实就是鼓励消费。通过消费金融,暂时缺钱的人也能买到心仪的消费品。以美国为例,大到买房买车、小到旅游度假,都有相应的消费信贷服务。

  相比之下,国内的消费金融业务种类少、规模小,整体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艾瑞咨询曾预计,2014年至2017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将维持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预计2017年将超过27万亿元。

  而从金融体制改革的角度来看,鼓励发展消费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形成互补和竞争,有利于创新完善金融体系,并能带动金融服务的提升。

  因此,无论是银行、电商还是消费金融公司,各家都在争先恐后地抢占消费贷这块大蛋糕。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今年或将成为消费金融发展突飞猛进的一年,继各类“宝宝”产品之后,互联网巨头再度把消费金融推向高潮。

  在一家合资企业工作的“白领”王子筠,在苏宁零钱宝账户中存有2万多元进行理财。这几天,她登录苏宁易购买东西,网页上一则“购物款可赚钱”的信息吸引了她。

  “查看细则后发现,大致意思是说,我在零钱宝中有多少资金,就可以给我同等额度的零钱贷,在苏宁易购买东西用零钱贷支付,消费额30天后从零钱宝中扣,但这30天这些消费资金仍在零钱宝中帮我赚钱。”王子筠开通此服务试了下,买了一款三星手机,提交订单时选择零钱贷额度支付后,其零钱宝内金额并未减少,而订单显示已支付成功。

  而大学生陈同在天猫购物时,使用“花呗”给予的5000元消费额度和分期付款模式,提前为自己更换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本来是想再做两个月的兼职,赚够钱后再换电脑,结果上周电脑突然死机,有些资料又急着用,恰好有同学推荐了‘花呗’预支消费的功能,就用上了新电脑,每个月还款600元也在我的承受范围内。”陈同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学生申请信用卡获批的额度很小,还不够买台电脑,“花呗”的出现正好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实际上,在“零钱贷”和“花呗”之前,京东早在2014年2月份就推出了网络信用消费的“京东白条”。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现在三家电商的“赊账消费”势头迅猛,但在2014年初阿里推出虚拟信用卡,却被央行紧急叫停。据业内人士介绍,当初阿里的虚拟信用卡之所以被叫停,是因为垫资压力要由银行承担,风险最终会传导到银行端。而“白条”、“花呗”、“零钱贷”的垫资则来源于电商各自的小贷或微贷公司。

  尽管这些电商功能并不被认为是信用卡,但实际上与信用卡体验大致相同,这些金融产品不仅有几十天的免息还款期,还可以如信用卡一样进行分期付款。

  “个人消费信贷市场是块大蛋糕,利润巨大,这也是为何互联网公司都盯上信用支付产品的原因。”银率网分析师华明认为。

  尽管“白条”、“花呗”、“零钱贷”只能用于互联网线上交易,但华明认为,互联网信用支付未来的趋势是线上线下融合。“三家电商公司的产品都不再冠以虚拟信用卡的头衔,而是打着消费信贷的旗号,实际上是在打监管的擦边球。而监管部门对这类产品的默许,也意味着未来虚拟信用卡有重启的可能。”华明称,未来互联网信用支付是大势所趋,随着支付环境和安全问题不断被完善,互联网信用支付将大有可为。

  电商巨头蜂拥进入消费金融领域,似乎并未遇到障碍,而且让不少原本就习惯于使用信用卡的消费群找到了更加快捷的支付渠道。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电商做消费金融基于自身平台积累的大数据征信,但其局限性已经凸显,只能在自家平台上进行,不敢放大规模,以控制可能产生的坏账率。

  上海交通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所所长罗明雄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电商推出的赊购产品还局限于线上消费,但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其应用场景有可能移至线下,届时银行的信用卡分期付款、消费贷款等业务都会受到冲击。

  细耕消费金融

  众所周知,信用卡的发展已经告别多年前的跑马圈地,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各项功能也在不断完善,使用信用卡消费也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如中信银行信用卡申请就面向工薪族和房贷族推出无抵押个人消费信用贷款“信金宝”,而广发银行信用卡申请也专门针对白领一族推出消费贷款“自信一贷”。

  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数据,截至2014年,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大约是7.7万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18年将增长至17.5万亿元。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事业单位,还没有将注意力转向消费者。因此,银行自身的消费信贷业务占比不高,特别是纯消费信贷业务。”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执行院长张桥云表示。

  张桥云还指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化,银行特别是大型银行依赖“大行业大企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将受到冲击,来自大企业的贷款需求减少,存贷利差收窄是必然趋势。因此,调整服务对象,转向零售业务乃大势所趋,布局消费金融和社区金融是银行的战略选择。

  工商银行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消费信贷部总经理卢海涛也表示,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金融监管的深化、利率市场化加快等一系列的趋势,银行只有通过加快推动自身的经营转型,推动资本节约型的变化,才能够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和盈利的增长带。

  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作为消费金融的首推者和带动者,对内需消费的推动可谓功不可没。伴随着移动互联金融的高速扩张,消费金融的发展道路偏向于更贴合消费者需求和提升服务体验的及时性、便捷性和实用性上。尤其不少银行都在紧盯现代服务业金融谋求新布局,而信用卡产业也在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不断拓展“掘金”空间。

  其中,各大银行升级自身信用卡积分政策就是一项重要的发展举措。如广发银行信用卡联合南方航空,在业内首批开放多类别信用卡持卡人都能用存量普通积分兑换南航航班里程服务,拓宽积分兑换里程规则。此举不仅让消费者对积分兑换拥有了更多选择权,也更符合持卡人的不同消费需求。

  对于银行与旅游业、航空业、餐饮业等跨界合作“掘金”服务业领域,李勇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我国的消费结构正在由过去大宗高端商品消费逐渐回归到大众化、民生类的日常消费,信用卡产业也应顺应新变化,朝着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增强居民消费意愿的方向发展。

  在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各家银行的信用卡中心围绕居民消费的各个领域找寻合作空间,信用卡的目标客户也在发生改变,不再仅是拥有财富和地位的精英客户,而是更多瞄准大众群体,而大众群体更为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将进一步增强信用卡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今年可能是消费金融大爆发的一年。”国际金融理财师王松表示,今年宏观政策稳健中偏向宽松,这给了消费金融很大的空间,加上此前银行信用卡对借款购物的习惯培养,消费金融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