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

银行提前锁定优质客户,儿童金融产品多为噱头

  数据显示,在“吃、穿、用、玩”的几大类儿童消费中,爸妈们在网上为孩子买得最多的是衣服,占比41%;其次是玩具,占比23%;排名第三的是纸尿裤、手推车等儿童用品,占比22%;奶粉、辅食、营养品的吃喝类则占比14%。

  在我国城市家庭中,孩子的消费水平高于成年人。一些调查发现,80%的工薪阶层家庭中,每月除去必要的积蓄外,一个孩子的平均消费超过一个大人。74%的家庭少年儿童消费超过全家收入的一半。孩子的消费同家庭收入成正比增长,家庭收入增加,孩子消费水平随之提高。在相当多的家庭,儿童消费水平高于家庭人均消费水平。

  除了消费品之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为孩子购买儿童相关的金融产品。数据显示,在淘宝保险平台上,儿童类保险今年4月的投保量已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超30%。

  儿童类保险投保量增长超3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发现,与儿童相关的金融产品日益增多,除了教育储蓄、儿童节专属理财产品外,还有儿童教育基金定投、少儿教育金等理财类保险等。

  另外,不少银行都推出专为16周岁以下儿童打造的银行卡,办理时只需家长持孩子的户口本及本人有效证件即可。

  儿童卡具备存取款、消费、转账等一般借记卡的基本服务功能,但在缴费、网银、理财等其他功能方面则均有不同程度的限制。父母与孩子的账户可亲子关联,父母能随时了解孩子消费动态,也能往孩子卡中存入资金,还可以强制为孩子制定储蓄计划,比如规定指定周期向子女的账户进行转账。

  但这些儿童相关金融产品的功能略显单一,很多只是加上“儿童”二字,产品本质与一般产品并无明显差异,最多是儿童卡提供儿科专家预约、婴幼儿超市购物折扣、积分送儿童用品等附加服务。所谓儿童节理财产品也仅仅是收益率比平常略高,并没有专门针对儿童设计条款,更多为营销噱头。

  由于儿童自制力、辨识能力有限,为了确保用卡安全,多数银行的儿童卡对取款均有额度限制。意义更多在于赋予孩子一定经济自由的同时,教会孩子储蓄习惯,量入为出。

  相比之下,外资行儿童卡功能更多元化,香港部分儿童账户功能已经与成人账户几乎相差无几,在储蓄账户基础上,还附有理财账户,孩子也可以多元化投资甚至保险。

  以儿童金融产品中的保险为例,数据显示:儿童保险中,家长投保意外险最多,占一半以上,投保健康险的约三成,最后是教育金保险。

  相较而言,85前的家长更喜欢给孩子买意外险,90后父母更倾向于为孩子买教育金,理财观念最强。同时,爸爸和妈妈在保险产品的选择上也体现出不同特点,妈妈们更偏爱教育金,爸爸们则更倾心于熊孩子意外险。

  数据显示,在淘宝保险平台上,儿童类保险今年4月的投保量已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超30%。“目前,儿童意外险普及率已经非常高。通过进校园的活动,许多孩子都有投保,一年50元左右的保费,最高保额能达10万元,家长可以买个安心。”平安集团的相关人士表示。

  银行提前锁定优质客户

  而在中国家长最为重视的孩子教育中,儿童财商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虽然儿童金融产品市面上已经有很多,但这些产品实际上目标群体都是家长,孩子并未从理财产品中获得理财实践的锻炼。

  因而,不少银行和第三方财富机构开始瞄准了这一块的需求。招商银行就为“快乐伙伴卡”持卡人及父母提供一个网络家庭互动财商教育平台,进行亲子理财游戏。还有部分银行定期到学校宣传金融常识。

  2016年2月,宜信·宜农贷联合小贝壳青少年财商教育项目,共同发布《2015年度北京小学生压岁钱理财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39%的受访学生对压岁钱有自主操控权且以银行储蓄为唯一使用方式,19%的孩子对压岁钱完全没有控制权。

  此外,有32%的孩子在2015年自主地对压岁钱进行了多元化配置。在理财规划方面,58%的孩子对压岁钱进行了使用规划;26.4%的孩子有意识地进行投资/理财。此外,17.6%的孩子从未接受过理财方面的指导。在接受过理财指导的孩子中,99%以上都是来自于父母或其他亲人的指导。

  金融机构为什么热衷于推儿童金融产品?一位银行业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除了直接带来的业务收入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银行还可通过间接管理儿童财富,培养儿童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一方面“抓住孩子就搞定了父母”,另一方面也帮助提前锁定银行未来的优质客户。

  儿童金融甚至成为不少银行开展社区金融的突破口,比如将社区网点的日常运营、产品营销和客户渠道的建立,与儿童金融创新项目结合起来,通过对各种玩具和金融知识的结合,从而引爆儿童财商教育,圈住以儿童为中心的家庭客户,融入银行零售与其它相关产品。